央廣網北京9月28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《新聞晚高峰》報道,死亡,說來沉重但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。當生命走到盡頭,是選擇氣管插管、上呼吸機這樣的方法去竭盡全力地輓救生命?還是放棄一切維持生命的措施,有尊嚴、無痛苦地死亡?這個問題恐怕沒那麼容易回答。
  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,有一對老夫婦顯然已經找到答案,他們決定,在他們64周年結婚紀念日,也就是明年2月3日共同進行安樂死,達到共赴黃泉的心愿。兩位老人表示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,是因為無法面對另一半過世而孤獨終老,他們還表示這個想法已經獲得三個子女的支持。
  已經89歲的丈夫弗朗西斯患前列腺癌長達20年,如今他一天也無法脫離藥物的控制,而86歲的妻子安妮也已完全失聰並且眼睛部分失明。由於擔心彼此任何一方出意外,他們總是一同行動。他們表示,不會考慮前往養老院安度晚年,因為他們微薄的養老金收入不足以支付養老院費用,還得花掉自己有限的儲蓄。同時,他們也擔心自己會卧床不起而無法選擇安樂死。左思右想,他們於近日宣佈了共同執行安樂死的計劃,兩人決定明年2月3日,也就是他們結婚64周年紀念日當天安樂死,陪伴彼此到盡頭,了斷此生痛苦。而兩位老人的三個孩子則表示支持,並聲稱自己沒有能力照顧他們。
  其實,安樂死在比利時並不罕見。比利時在2002年就通過了安樂死法案,選擇安樂死人數逐年攀升,在比利時平均每天有5人進行安樂死。今年2月,比利時眾議院又通過一項“讓重症患兒享有安樂死權利”的法案,比利時從此成為全球首個對“安樂死”合法年齡不設限的國家。
  儘管比利時通過的未成年人安樂死法案有高門坎限制,比如除了必須符合成年人安樂死的所有規範外,也要求必須是罹患不治之症的末期病患,必須獲得家長同意等等,但仍然引起了人們關於道德的討論,社會上充斥支持與反對的不同聲音。即使法案已經通過了半年多,仍有不少人對這項法案高度質疑。比利時勒芬天主教大學兒科主任克裡斯蒂安就擔心,這項法案會引發滾雪球的效應。
  克裡斯蒂安:我非常擔心開了這些小口,之後會產生的滾雪球效應。目前,我們開了個小口,有限制的安樂死,但之後會向何方發展,也許就面向殘疾兒童、早產嬰兒、唐氏綜合症兒童……因此雪球效應是很重要的,不能忽略。
  安樂死涉及對生命的抉擇,一直是全世界範圍內討論的話題。除了比利時,目前承認“安樂死”合法的國家還有荷蘭、瑞士和美國的一些州。據《紐約郵報》報道,在今年8月發佈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,為施行“安樂死”而專門前往瑞士的外國人,在過去4年裡增加了一倍。研究顯示,在2009年有86名外國人在瑞士用“安樂死”的方式結束了他們的生命。而這個數字到2012年增長至172人。
  2008年12月10日,英國天空電視臺在黃金時段播放了紀錄片《選擇死的權利》,展示一名罹患運動神經細胞疾病的59歲退休大學教授,遠赴瑞士蘇黎世一間診所接受“安樂死”,惹起了民眾的極大爭議。
  大學教授:如果我繼續選擇活著,那就意味著繼續忍受煎熬。讓家人陪我受罪,最後也是死。那種死法比這種方法更讓人痛苦。
  最後,這名大學教授在與妻子吻別後,接受了安樂死。在全球各地,有很多人為安樂死合法化奔走呼號,但也有很多人堅決反對安樂死。在反對安樂死的人看來,直接或間接地造成他人死亡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。
  由於安樂死的問題比較複雜,涉及道德、倫理、法律、醫學等諸多方面,我國尚未為之立法。而相對“安樂死”,還有一種“尊嚴死”使用得更為普遍。尊嚴死是一種在病人彌留之際,不做太多治療,而是用安寧緩和的方式給病人以臨終關懷,最大程度地減輕他們的痛苦,讓他們自然而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。
  開國大將羅瑞卿的女兒羅點點是中國“尊嚴死”的推動者,早在2006年,羅點點就和她的朋友成立了“選擇與尊嚴網站”,併成立了“不插管俱樂部”,提倡“尊嚴死”,希望人們在意識清醒時在網上簽署“生前預囑”。
  羅點點:醫囑所說的事情是在死後,所謂的生前預囑,實際上就是對自己臨終時候的所有事情的安排。尊嚴死不是法律意義上的安樂死。
  無論“尊嚴死”還是“安樂死”,都是為了減輕患者痛苦和家屬負擔的一種做法。人固有一死,不論選擇哪種方式向這個世界說再見,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由和答案。隨著社會的進步,這個問題有待進一步求解。  (原標題:比利時八旬夫婦計劃一同安樂死 獲子女支持為全球首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e81wepv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